有個知名歌手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每個人最初都是為自己而唱,不過從某個時候開始,就會變成只為他人而唱。這就是一流歌手和其他人的差別。」
這個道理不僅適用於歌手身上,在任何一個行業都成立。
做業務的人,最初是因為「想賺錢」而為了自己努力跑業務,不過,在快蛻變成一名超級業務員時,愈會開始思考「我能為手中的客戶做些什麼」,而據以採取各種行動。
這種層次的人會開始站在客戶的福祉去思索什麼才是對方真正的需要,然後再根據分析的結論銷售自己的產品。如果產品對客戶的幸福沒有加分,絕對不會隨便推銷。
如此一來,客戶也會感到「跟這個人買東西會發生好事」,因此下次就會想再照顧他的生意。到最後,成功的業務員便會因此賺到錢。
也就是說,愈是能為他人帶來好事的人,好運也會自動找上他。
這個模式出現在任何一種工作上。
舉例來說,音樂人是靠著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歌曲來維生。如果自己的音樂只能獲得一百個人的喜愛,他充其量只能把音樂創作當成興趣。不過如果有一萬人或十萬人,甚至是一百萬人買了他的CD,就會形成一筆為數可觀的收入。
現今很多人都會上傳影片到YouTube網站,分享影片本身不需要付出任何費用,但有些人上傳的影片會獲得幾百萬次的點閱,成為熱門影片。這時候,一些廣告邀約或企業的邀請就會自動上門來。
換言之,愈多人喜歡你的東西,你的收入就會和粉絲人數成正比,而且數量還會不斷累積下去。
有些上班族的工作可能是為公司內部的人提供協助,同理,獲得協助的人數愈多,他得到的薪資報酬相對地也愈多。
做生意更是如此,如果一門生意只有幾十個或幾百個客人,就只能賺進普通收入。如果客戶人數是以千計,收入便會令人稱羨。
你又為多少人帶來好事呢?
工作時養成習慣去思考「怎麼做才能幫到更多人」,自然會湧現許多想法,說不定因而找出拓展客源的妙法,諸如利用網路或社交媒體來創造更多產品曝光等。
工作時常懷著「想幫助更多人、為更多人帶來歡樂」的心態,身邊自然會聚集許多運好又高竿的人,因為幸運之人都喜歡幫助他人,在物以類聚法則的影響之下,他們自然就會主動向你靠近。
願意用盡全力打拼的年輕人,這個世界也會記得對他用盡全力。
——約翰・沃納梅克 (John Wanamaker),美國企業家、政治家
from.知識家
http://www.knowledger.info/2016/08/14/bring-more-happines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