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0日 星期一

交流會文章:人脈就是錢脈:開啟你人脈大門的十件事。

 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指出,平均只要透過六個中間人,我們就能認識世界上各地的任何一個人,多認識各行各業中的頂尖人才,就能幫助你的事業變得更好。

許多人事業陷入困境、很多才華洋溢的年輕人缺少被看見的機會,只要多認識各行各業的關鍵人士,就有可能走出不一樣的路,因此,培養自己的人脈,等於替自己帶來了錢脈。

人脈就是錢脈:開啟你人脈大門的十件事。

一、五個朋友決定你一生

《你交的朋友,會決定你的人生》的作者卡琳.福洛拉指出:
你的人生看起來如何,除了取決於出身背景、學經歷,甚至是自己的選擇與努力之外,你可能不知道,你所交的朋友,對你的人生面貌,也有很大的決定性。因此,選擇朋友,就像選擇命運,改變交友的方向,也能改變你的命運!

研究指出,我們的平均收入差不多等於跟我們最要好的五個朋友的收入的平均,因此,你選擇交往的朋友,會間接對你的未來產生影響,這個世界是物以類聚的。

二、增加自己被利用的價值

許多人害怕自己被利用,但是換個角度思考,創造自己被利用的價值,才更能夠突顯自己的價值。因此,不要害怕被利用,而是創造自己被利用的價值,這可以替你吸引更多優秀的人進入你的人脈圈裡。

三、誠信、誠信、誠信

人的誠信永遠只有一次,一旦你失信了第一次,便再也不會有人相信你。你必須對『誠信』這兩個字小心呵護。張亞勤曾說:「好奇心、冒險精神、誠信、自信及判斷力等,都是成功的必要條件,甚至要相信自己有改變世界的能力。」

四、幫助別人,其實就是幫助自己

洪蘭曾說:「做好事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因為從幫助別人看到了自己存在的價值。」生命中不要只為了自己活得好就好,而是盡可能地盡自己的力量,伸出我們的手,幫助需要被幫助的人。

當我們在幫助別人時,其實也在幫助自己,因為今天你幫助的人,很可能在未來的時候也會幫助你。

五、做事高調、做人低調

千田琢哉在其著作《升官加薪教科書》裡指出:「職場上,該高調的不是服裝,而是工作成績。工作成績高調的人,其服裝總是簡單到幾乎不會讓人留下印象。」

K先生剛出社會時,能力沒有很強,剛進入一間新公司時,採取低姿態,凡事低調做事、謙虛請教資深同事,並且努力完成主管交代的任務,平常上下班都會主動先打招呼;除此之外,平時也很努力地將自己的專業能力拉昇上來,幾個月以後,除了能力已經受到主管、同事認同,在部門間也獲得了好人緣。

真正應該高調的是你的業績與成績,而不是在做人方面高調,平時做人低調,更容易讓別人接近你。

六、主動出擊

拓展人脈最快的方式,就是當你遇到某個陌生人而你也想認識對方時,主動大膽的出擊,只有勇敢地介紹自己,你才有認識對方的機會。

想要擁有好的人際關係,平時就必須努力培養,主動踏出第一步去認識他人。

七、經常問候你的朋友

易普生曾說:「錢,可以讓你認識人,但無法給你帶來真正的朋友。」在別人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平常就養成主動聯繫已經很久沒聯絡的朋友,保持良好的互動與關係。

選擇朋友,就像選擇命運,改變交友的方向,也能改變你的命運!

八、讓同事成為你的知心朋友

努力讓同事成為你的知心好友,職場上,若有能為你兩肋插刀的同事與朋友,事業就像如魚得水,能夠替你帶來莫大的幫助。

九、多培養沒有利益關係的人脈

職場上到處充滿了各種利益關係,因此,沒有利益關係的朋友變得相對重要,他們是可以不計較任何利害關係就幫助你的朋友,多培養這種人脈,會在你意想不到的時候,幫了你大忙。

十、雪中送炭,讓對方銘記一生

雪中送炭勝過錦上添花,在別人危難之時拉別人一把,才是最可貴的。當你在別人最需要的時候幫了別人一個大忙,對方一定會銘記在心,自然也就成了你日後的人脈!

From.知識家

http://www.knowledger.info/2014/11/28/10-things-for-having-good-people-relationships/

2017年10月23日 星期一

交流會文章:告別拖延症,不錯過生命最美的花期。

告別拖延症,不錯過生命最美的花期

世界著名成功學導師安東尼‧羅賓曾經說:「拖延是沉默的殺手。」拖延是一種對生活的錯覺,因為我們總誤以為,即使拖延一會兒也不會影響生活。拖延總會讓我們為自己找到各種藉口不去行動,而讓我們錯過了生命中的每一次花季。

時至今日,拖延已經不再只是一種個人習慣,它甚至成為了一種「病症」,也就是所謂的「拖延症」。雖然它並不是一個嚴格的心理學或醫學術語,但嚴重或經常性的拖延行為,往往是一些深層心理因素的呈現。所以,拖延現象已經成為管理學家和心理學家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

我們不妨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問問自己:我面對過這樣的情況嗎?堆積如山的工作、需要整理的房間、浸泡了許久的衣物,任何一樣都需要我們盡快處理。而我們呢?不是躺在床上輾轉反側,想這些事想得焦頭爛額,就是沉浸在網路遊戲中,並告訴自己說:「再等一會兒, 就一會兒……」

如果問一個人為何做事拖拉,相信他們一定會回答:「事情太多了,生活和工作的壓力太大了!」這確實是一個實際的答案,我們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資訊爆炸、競爭激烈的時代。如果不想被這個社會淘汰,我們必須給自己訂定一個較高的標準,否則,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壓力必然會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

但有很多人並不這麼想,當一個接一個的問題出現時,他們選擇躲進自己建造的避風港裡,而這個避風港的名字就叫做「拖延」。他們覺得這個避風港能讓自己遠離這些麻煩,但它不是一臺時間機器,當人們累了、倦了就躲進去,設定好時間停止鍵,外面的一切便跟著靜止不動;當自己精神十足,有決心面對各種問題時,再開啟時間前進鍵。當人們從拖延的避風港中探出頭來時,往往才會發現,地球還在轉動,而那些困擾自己的問題依舊存在。

有的女孩說:我每天早上怕上班會遲到,所以來不及疊被子、來不及把換下來的衣服整理好,很多時候,你覺得,若是我疊了被子、整理了衣服,就一定會來不及,其實這只是一種自我的心理暗示而已。

事實上,若是你真的做了,你就會發現,這個簡單的整理工作根本用不了幾分鐘的時間,當你拖著一身疲憊下班回家後,看著房間裡疊好的被子和整理好的衣物,你的心情是不是也會跟著好一點呢?

當然,對付拖延症最好的方法不是盲目地忙碌。「其實行動本身就是一個決定,只要我決定了,就立刻去做!」有一部分人面對問題時會抱持著這種想法,並不是他們不去做,而是忙忙碌碌、不加思索地做,等忙了許久後才發現,結果依然一事無成。

有個農夫一早起來,告訴他的妻子要去耕田。當他走到田裡時,忽然發現耕耘機沒油了,他便提起油桶,準備去加油,但猛然間,他又想到家裡的豬還沒餵,就放下油桶,轉身回家;當他經過倉庫時,看見旁邊有幾個馬鈴薯,忽然想到馬鈴薯可能正在發芽,就又走到馬鈴薯田去;在去馬鈴薯田的路上經過了木材堆,又想起家中需要一些柴火;當他去取柴火時,看見一隻生病的雞躺在地上……這個農夫忙忙碌碌了一整天,結果油也沒加、豬也沒餵、柴也沒拿,到最後,什麼也沒做成。

農夫的故事正好說明了另一種拖延心理:有些人不是逃避問題,而是在做某件事時總老盯著其他事瞧,常放下此時的工作,去忙其他的事。他們看起來總是很忙,但最後也只能像故事中的農夫一樣,忙忙碌碌了一天,結果什麼事也沒做成。

這時候,我們就需要為自己列一張工作清單,看看哪些事今天一定要做完。對於那些必須在限定時間內完成的工作,就在後面加註一個特殊符號,或是用其他顏色的筆加以強調,以免自己忘記。

當任務繁多時,我們經常會辦事拖拉,這時,我們就需要將工作重新規劃,取消那些可有可無的任務,而不是在無法完成任務時既拖延又後悔。還有一些時候,人們常因為看不到一件事情的好處而拖拖拉拉,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認清眼前問題的優勢,確定自己「速戰速決」後所能得到的好處,這樣才能戰勝拖延心理。

在執行某項工作之前,你可以先為自己制訂一個計畫,並製作一個表格,在表格中標明, 這些工作何時開始、何時結束、預估的完成情況、中途是否會被其他事所干擾等等。

等你把全部的工作完成時,再把結果記下來,與先前計畫的對照一下,這樣就能明白,在做事的時候, 你是否產生了拖延心理。透過這樣一次次的練習,你就能逐漸戰勝自己的拖延心理,進而解決所有的問題。

一位名人曾經這樣說過:「人生最可悲的一件事就是,我們所有人都拖延著不去生活,老是夢想著天邊有一座奇妙的玫瑰園,卻偏偏不去欣賞今天就開放在我們窗口的玫瑰。」

的確, 我們總是嚮往著虛無縹緲的花園,卻從不欣賞眼前含苞待放的花朵。我們錯誤地以為,只有花園才是最美的,卻忘了,如果不精心培育每一株小花,怎麼能讓花朵裝點整座花園呢?

(本文授權自「好的文化」,出處:好的文化/Seeds《讓心減碳:你對世界簡單,世界就對你簡單》)

From.知識家

http://www.knowledger.info/2015/05/20/dont-put-off-and-dont-miss-the-beautiful-part-of-life/

2017年10月16日 星期一

交流會文章:成功是借力,而不是傾盡「洪荒之力」。

在創業過程中,常常覺得自己力不從心,所以就一直在思考一件事情, 就是「想要成為一名成功的創業家,要具備怎樣的能力呢?」

執行力、創新力、社群力、表達力、商業力…等等。

但原來我一直都思考錯了方向,到了現在,慢慢領悟到原來創業是要「借力」,而不是傾盡「洪荒之力」。

那要怎麼來借力呢?我們來看一篇簡單的小例子:


一個小男孩在院子裡搬一塊石頭,

父親在旁邊鼓勵:

「孩子,只要你全力以赴,一定搬得起來!」

但是石頭太重,

最終孩子也沒能搬起來。

他告訴父親:

「石頭太重,我已經用盡全力了!」

父親說:「你沒有用盡全力。」

小男孩不解。

父親微笑著說:「 因為我在你旁邊,你都沒有請求我的幫助!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小例子,但看完之後,我心中的困惑豁然貫通,原來創業還有另一種力,叫「借力」。

很多成功創業家並不是自身的能力有多強,而是他能整合更多的資源。

很多時候,我們就是那個小男孩,判斷一件事情能不能做到,往往是看自己的能力夠不夠。

然後問題或挑戰下來,總是內心先想「這個我應該沒辦法完成」、「這個超出我的能力之外」…等等。

其實一件事情結果的達成,誰又規定只能用自己的能力呢?

所以很多成功創業家,靠的不是他的能力有多強,而是他能夠整合更多的資源,我們也把這個叫「借力」。


創業之初,我常常想的都是「單打獨鬥」,如何讓自己變的更強,進而想辦法舉起比自己力量更「大」的東西。

但是,常常累死自己卻也無法達到這樣的功效;原來我們都像故事中的小朋友的一樣,從來沒有想過原來也可以「借力」。

然而,借力不一定只能向「親人、朋友」,有時候你的競爭對手也是很好的借力對象。


借「競爭對手」之力


如三國時代的諸葛亮,就是「借力」用的最好的人之一。

有一天,周瑜對諸葛亮說:「你10天之內,能不能打造出十萬之箭。」

明明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任務,沒想到諸葛亮卻說:「只要3天時間就夠了」

一般人聽到這個任務就卻步了,但諸葛亮卻說只要3天時間。

為什麼呢? 因為十萬之箭打造不出來,可以用「借」的。

問題是,要怎麼借呢?

跟曹操說:「我要跟你借十萬之箭,因為我要用它來殺你」

除非曹操就像潮嬤的口頭禪「頭殼壞去」。

所以就要用一點方法和謀略,諸葛亮派出幾千艘木船,船上紮滿了稻草,佯裝攻打曹營的樣子。

曹操一看諸葛亮你真的要殺我呀,我先用箭射死你,命令所有的弓箭手萬箭齊發,

結果箭一支支射到了船的稻草上。不到一個時辰,諸葛亮就拿到曹操送來的10多萬支箭。


「給予」也是一種借力


英國大英圖書館,是世界上著名的圖書館,裡面的藏書非常豐富。

有一次,圖書館要搬家,也就是說從舊館要搬到新館去,結果一算,搬運費要幾百萬,根本就沒有這麼多錢。

怎麼辦?有人給館長出了個注意。

圖書館在報上登了一個廣告:

從即日開始,每個市民可以免費從大英圖書館借10本書。

結果,許多市民蜂擁而至,沒幾天,就把圖書館的書借光了。

書借出去了,怎麼還呢?大家給我還到新館來。

就這樣,圖書館借用大家的力量搬了一次家。

你肯定也想像大英圖書館那樣「四兩撥千斤」。

如果你能發現自己的「四兩之力」( 圖書 ),並且敢於把「四兩之力」用出去( 免費借閱 ),一切就都不是問題。


自媒體  – 借用「 平台 」的力量


對電視、報紙等這樣的傳統媒體而言,媒體的運作無疑是一件複雜的事情。

它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去維繫。

並且,一個媒介的成立,需要經過國家有關部門的層層核實和檢驗,其測評嚴格,門檻極高,讓人望而生畏,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但是,在這個互聯網文化高度發展的時代,我們坐在家中就可以看到世界上各個地方的美麗風景、就可以欣賞到最新的流行節目。

互聯網似乎讓“一切皆有可能”,平民大眾成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媒體”也成為可能。

以想自己想要成立一個節目是多麼困難的事,但善用「Youtube」、「優酷」、「 Facebook 」 都有可能讓你實現你的夢想

像目前當紅的「羅輯思維」、「唐立淇占星幫」、「papi醬」、「蔡阿嘎」都成功的利用「平台」來建立自己的自媒體,

讓自己身價翻倍,建立起自己的事業,像蔡阿嘎借用「平台之力」讓自己紅了之後,就有機會上節目並參與電影的演出。

如同安迪・沃荷所言:「在未來,每個人都能成名15分鐘。

只要抓住了機會,每一個人都可以讓自己的聲音、文字乃至於作品被聽見以及看見。


創業更要善用「 借力 」的力量


創業、研發、產品不一定都是要從零到一的研發,善用「借力」才能讓你事半功倍。

這也是企業創造價值的過程,要懂得「借力使力,而不是傾盡洪荒之力」。

舉例來說,如果你要公司要舉辦「職員訓練」,要辦一場好的活動,

需要「活動企劃」、「場地」、「流程安排」、「主持人」… 等等眾多事情要處理。

但你不一定要自己舉辦活動,只要目的相同,你也可以借用「他人」之力,參加別人的「訓練營」。

一個成功的創業家,通常都不是他的能力有多強,而是他能借用多少力量 ( 調用多少資源 ) 來完成他自己的夢想 。


以上的說明還只是冰山一角,你還想到想怎麼的借力呢?

如社群要如何借力呢? 行銷如何借力呢?

都值得我們深深的去省思和應用。

很多時候,我們都在畫地自限,其實我們仔細想想,我們早期原始人都懂得善用「工具」來借力了。

突破「我」的局限,世界才會更寬廣。


From.

http://jqnets.com/blog/%E6%88%90%E5%8A%9F%E6%98%AF%E5%80%9F%E5%8A%9B%EF%BC%8C%E8%80%8C%E4%B8%8D%E6%98%AF%E5%82%BE%E7%9B%A1%E3%80%8C%E6%B4%AA%E8%8D%92%E4%B9%8B%E5%8A%9B%E3%80%8D/

2017年10月9日 星期一

交流會文章:你的工作資歷是 1 個 10 年,還是 10 個 1 年?

這一年來深刻感受到一個人的表現與他的年紀或歷練不見得是成正比,我今年團隊裡面有兩個年輕的成員,一個剛畢業,一個出社會工作 2 年左右,這兩人的表現你壓根兒感覺不出他們只有這樣的工作資歷。

你的工作資歷到底是 1 10 年,還是 10 1 年?

那種處理事情的無畏,對工作的 ownership,面對挑戰的淡定都勝過絕大多數工作 10 年甚至更久的人,這或許是一種人格特質,也可能是家庭教育的結果。他們的表現就是超齡的好,專業度可能不如你,但如果真的不足他們會花比別人更多的時間把技能學起來,用各種方法去把事情做好,你會發現這種人進步得很快,可能一年的時間就會超越團隊中工作三五年的資深同仁了。

講到這個,就不得不提為何有些人工作了 10 年竟然還不如別人工作 1 年,之前有個很有意思的論點是這樣說的,你的 10 年是 1 10 年,還是 10 1 年,一樣都是 10 年,但中間的差異性非常大。

1 10 年,代表你在這 10 年內不斷的挑戰與吸收各種不同的經驗,能力與熟練度是隨著時間增長的;10 1 年,代表你在第一年已經將基本的工作學會,但接下來的 9 年你是不斷的重複第一年已經會的東西,只是讓自己熟練度提高。

但今天我想試著從另一個角度來談這件事情,上面那兩位年輕人都有一個特質,你給他一個 deadline,她會想盡各種方法去做,資深員工說這個沒有系統幫忙,沒有 RD 幫忙做不來,但他們就是做給你看,作法也很簡單,數據分析自己用 excel 慢慢做,方法笨,但有效果;要驗證客人是否對某個產品有需求,不用等產品做出來,自己透過電話或線下的渠道去挖掘,他們就是去找可能的方法來解決。


很多人都浪費了太多時間在「等」,那你呢?

最大的差別在於他們不會「等」,很多人都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在「等」,他人若做可能花了三天,如果有工具可能是 30 分鐘,但你等待的時間是 30 天,算起來他比你快了 10 倍,如果有問題,他調整的速度也比你更快,你 30 天後才有的第一次結果,他 30 天可能已經修正了 7-8 次,把最終成果都交付了,而過程中他因為反覆調整所學習到的經驗是你很難追上的,因為他把數據分析的工作也放在自己身上,而你則是希望 RD 來幫你解決這部分的問題,所以他學到的比你更多。

「等」是最可怕的浪費,等別人交代工作給你,等別人幫你把工具做出來,等老闆決定...,你的時間都在等待中流失了,如果你不等,你會主動去要求工作,主動去想沒有工具怎麼把事情完成,主動去思考老闆會怎麼決策,把可能的資訊準備好給他...

不等了,你才有機會去做到這些事!

當你不等了,
你就跨出你的框,去涉略那些你過去不碰的東西,學習到那些你不熟的工作內容;
當你不等了,
你就發現原來處處充滿挑戰跟學習的機會;
當你不等了,
你才會真正了解到ownership是什麼意思;
當你不等了,
你的10年才是真正的10年。

From.經理人
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columns/view/53781


2017年10月2日 星期一

交流會文章:永遠別忘了,你在跟時間賽跑!

這世界上所有你知道的天才,都比別人更早起步,更早在他們自慢的領域默默地努力。思考一下,如果五年前的你,就知道你現在所知道的東西,就已經擁有你現在所擁有的成就,現在的你是不是會變得很不一樣?那麼我們該思考的是,為什麼五年前的你,無法達到現在的你的成就?

原因就出在於時間,我們常常沒有意識到,其實自已在跟時間賽跑,於是時間不知不覺的溜走。如果我們可以早一天開始、早一個月開始、早一年開始,早點開始往前奔跑,是的,我們會變得很不一樣。

我們與他人成就的差距,就在於時間。當我們跑得太慢,我們就會落後他人;當別人比我們更努力地奔跑、工作,別人就比我們擁有更多的機會。

所以永遠別忘記這件事,你正在跟時間賽跑。想出類拔萃,你得早一點開始,早一點跟時間賽跑。別把時間浪費在一些不值得浪費的人事物上。

想想看,如果你從兩歲就開始接觸鋼琴,現在的你肯定是一位傑出的音樂人。我們每個人所擁有的時間都一樣,不會多一點或少一點,所以我們與同年齡的人為什麼會產生差距?答案就在於,使用時間的不一樣。

當我們使用的時間不夠有效率,當我們太晚起步,當我們猶豫太久而遲遲不肯開始時,我們就會一點一滴地讓時間溜走。而大多數人始終都沒有意識到這件事,等到年紀稍微大了,才慢慢的意識到,自己時間已經所剩不多。在我們還年輕時所認為那些理所當然的時間與青春,正在慢慢的流失。

所以我們不要當一個後知後覺的人,隨時要對時間有所感覺、要對時間敏感,要明白我們正在跟時間賽跑。

我們其實一直都在跟時間賽跑,而我們怎麼利用時間,將會決定我們的成就如何,以及我們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From.知識家

http://www.knowledger.info/2017/06/18/dont-forget-your-time-is-running-out/